裏山芳華 莯蒔男子 - 依時流轉的歲時美學
順著草山蜿蜒向上,塵囂在行進的車窗間漸逝漸遠,繞轉的綠意宛如行禪般的儀式,讓人心不自覺沉澱,也帶領著我們走入郊野中的秘境-裏山Urayama。推開宛如日本古剎外斑駁的屏門,隨山勢起伏的曲徑,填滿了探索的好奇心,在碎石小路、羅漢松、楓樹、真柏與蒼石、竹林交織的步道中前行,伴隨古物老件、蔥蘢疊翠的園林景物,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間敘事,揭開歲月之靜好。
依時流轉 歲時美學
原是進口日本精品黑松及特色庭園樹的家業,裏山主理人沈映仁打破苗圃植栽批發的產業鏈模式,從兩點一線的閉門買賣,串連起更多資源與可能,創造出別於傳統的綠色美學,讓裏山這個不設限的空間,包容更多五感沈浸的美好。
「無論古物或植栽,生活中最迷人的,莫過要用歲月堆疊的事物;而更加奢侈的,正是擁有餘裕的心境,去欣賞這歲時之美。」由於這份初心,讓映仁有了家業轉型的念頭;因緣際會,與衷愛日本美學的一攬芳華主理人、景觀設計師陳元慶一拍即合,催化出裏山Urayama這個嶄新的品牌概念。
從景觀出發,引領人感受生活的質地,正是映仁與元慶兩位事業夥伴共同構築的夢想,所以裏山就像是一個容器,開放承接著諸多美的可能性,不只有古樹、植栽,自日本蒐集多年的老件及骨董,都是這山裏的寶藏,也是映仁與元慶揮灑創作的媒材。
「美與質感變化,是時間行走的軌跡」,也是裏山最想呈現給世人欣賞的樣貌。一株原本要廢棄的枯樹,在這裡,成為迎賓的端景,也讓茶室空間增添幾許侘寂詩意;轉身入內,沏茶的古木臥榻,來自日本老屋拆除留下的物件,迎對著開窗一株株姿態奇趣的松柏銀杏,襯著遠方隨四時遞嬗的大塊山景,彷彿走入水墨山水。
在時間中玩味的,還有斑駁的古物器皿,招財貓、天狗面具、石獅、神佛像、茶具、餐瓷等繁多品項,在裏山一片自然綠意中,織入更豐盛的歲月紋理;也讓沈映仁平日嗜好,同時也是事業分支的「裏山古物」,被更多的人看見。
裏山雖名源於山之內,卻無意間打開了一座山,讓人們一起在山中吸收流動的養份,從植栽景觀、古物收藏,到茶道品茗、咖啡飄香,甚至邀請各界藝術家至此策畫佈展,無設限的實驗與突破,正是新二代的掌舵精神。
時間打磨 溫暖款待
日式庭園本質的重現,也是裏山Urayama的寶藏,一方面保留了自然的野景生態,一方面反映出設計和照護園藝者的手作之美,在兩者的平衡和諧之間,恰如其份的演繹綠色芳華,更體現東方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。
一處幽居,可載物,亦可養心,以枯山水(Karesansui)營造出一個讓人沉浸於冥想的空間,來自景觀設計師元慶的巧手,枯山水在英文中常被轉譯為ZenGarden,意即擁有禪意的花園,是將岩石、礫沙、苔蘚與植栽組合成簡約雅緻的風景,在中國宋代即有此園林哲學的誕生,透過刻意留白、遠近景觀、日月陰翳、雨雪晨昏的自然變化,讓觀賞者感受到寧靜的情感。
唐朝,中國山水文化隨著水墨書畫傳入東灜,平安時代的園林經典書籍《作庭記》,更一路啟發了日本師法自然的底蘊;到了昭和時代,日本園林設計師暨歷史學家重森三玲,淋漓盡致地表述了造園和賞庭的態度、胸懷、技巧和樂趣,也讓園林文化與茶道、花道、文學、藝術、建築串連一體,延展了美學的經緯。
在裏山,枯山水凝縮四季如畫一般精彩,手水缽、雪見石燈、鎖樋雨鏈、廊檐的細膩造景,更增添一方靜謐況味;在江戶時代的浮世繪作品,已有描繪人們在長屋的庭院中欣賞花物的場景。無論大塊園林或小品盆栽,綠景總令人感到安適且能探尋本心。
黑松景石 相映成趣
映仁表示:「從父親的手中翻轉經營的樣態,起初是充滿衝擊與考驗的,但是我和元慶一直有一個憧憬,可以在不被視為主角的傳統園藝產業中,創造有別以往的風景」,即便跟隨家族從商,但曾修習過傳達設計的映仁,心中始終擁抱著藝術般的情懷與夢想。
成長時光穿梭在建築家業中的元慶也表示:「景觀,是第一個玄關。多退一步讓綠意進到生活,我們會得到的更多,建築也不再是冰冷的物件,而是連結人與自然最好的載體。」
採訪最末,兩位創業夥伴也感性地以「黑松」和「景石」自喻,映仁侃侃分享現階段是裏山啟點,就像黑松在嫩芽初萌時期,必須疏掉老葉(打破舊觀念),才能茁壯成木;元慶則以景石形容當下的自己,只要放在對的位置展示,構成的畫面就有足夠的力量。
大隱隱於市,兩位莯蒔男子也浪漫的期盼著「每座山都有一間『裏山』,盡我們所能,改變台灣的景觀。」
-
15, AUGUST 2025 藝術家 劉子瑜Christina - 陶藝與食藝 藏身細節的美好 走進陶藝家劉子瑜(Christina Liu)的居所,迎來一座舒心寬敞的開放式客餐空間,淡雅自然的灰白色漆面,搭配與愛犬Beau同色系的胡桃實木中島與餐桌,內斂溫潤的空間氛圍描繪出日常簡約的生活樣貌。Christina親手打造的家,就如同她給人的感受般,怡然自在。
-
15, AUGUST 2025 Üroborus Studiolab共序工事 - 建築,從平面而起的立體信仰 溫文敦厚的聲線侃侃道出建築人細膩的視角和勇敢破框的出奇創意,Üroborus Studiolab/共序工事主理人洪浩鈞,將國外的設計養分延續至台灣設計生涯,大膽將過往不受重視的常民材料,重新轉譯為創新雋永的建築美學。國中時期喜愛塗鴉和同學傳閱分享的浩鈞,對學科考試總是興致缺缺,一路從五專技職體系轉折到大學修習建築後,才真正找回並雕琢自己的設計天賦。大學時期的恩師阮慶岳,則深刻打開他對於建築的思考,阮老師非常注重亞洲城市的狀態,相較西方從舊城中心往外輻射發展,亞洲建築則隨著人的需求和慾望而動態變化,這是極富生命力的展現,也是探索、觀察設計,最有趣的原點。